据江淮晨报报道,“21年,长途汽车更换了几代,票价涨了几十倍,客流量由数千人增加到几万人,就连我们的工资都翻了几番。”田春雪是合肥汽车站的工作人员,从1993年-2013年,她经历了21个春运,见证着时代变迁带给春运的巨大变化。
21年前,长途客车是“农工班车”
1993年,因为工作调动,田春雪从无为老家来到合肥,在明光路的汽车站做检票员。那是她经历的第一个春运。
那会儿,合肥汽车站日发班100多个,主要以合肥三县及周边地区的短途为主,“路程超过90公里以上的城市,就很少有班车了。”田春雪说,省际线路更少,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深圳等“热门”城市的班车,多为隔天发车。
由于乘客多为来合肥务工的农民,长途客车又被称为“农工班车”,春运时,常见人挑着扁担、扛着蛇皮袋,携家带口地涌进车站。车票总是很快被抢空,没买到票的乘客索性直接挤上车。
世纪之交,专线取代“农工班车”
1995年,“合巢芜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;到2002年,安徽省境内,“高界”、“合安”高速和芜湖长江大桥陆续通车。随后的2003年春运,公路客运明显改变。仅合肥汽车站日发班车便增加至300多个,“农工班车”被专线取代,除省内中短途外,新添多条省际线路。
截至2008年,“合徐”、“合黄铜”、“合淮阜”、“合六叶”等多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。至此,通往合肥周边城市,如巢湖、六安、芜湖、滁州等地循环发车,“基本做到十分钟内买到票,半小时之内上车。”田春雪说,就算是春运,旅客也不会在车站滞留,“最迟到晚上9点,所有旅客都能输送完毕。”
十几年间,长途大巴也不断更新换代,长途大巴愈加豪华,车身更宽敞,坐得更舒服。
2011年之后,省内短途变“城际公交”
在田春雪看来,自2008年,合肥开出首趟动车之后,公路运输又有了新的变化。
“很多人不坐汽车了。”田春雪说,再加上自驾、飞机出行的“分流”,公路客运的客流量锐减;进入春运,客流量才开始增加,以中短途客流量居多。
到2011年,合肥汽车站日发班车520个,客运班线157条,覆盖全国21个省市和省内8个地市,短途5分钟一班车,相当于城际公交。春运时,汽车站日均输送旅客3万余人次,相当于每个售票员服务2400名乘客,每个检票员检1800张车票。
2012年,田春雪由检票员岗位调到“莹雪”服务班组。在工作中,她细心观察着人的变化:旅客都拉着旅行箱,再也看不见蛇皮袋、扁担挑子了;“配备”愈加先进,手机、PSP、平板电脑等,取代了曾经“必备”的报纸;乱扔垃圾的人少了,说文明用语的人多了……
“节前出合肥的客流量明显增多,主要是回云南、贵州的农民工。看来合肥也开始吸引外地人远道来‘淘金’了。”田春雪说。
(原标题:合肥春运21年变化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