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伟仁
深圳晚报记者 王在兴 文/图
上世纪70年代,深圳只有1条公交线路, 如今已有几百条;原来烧汽油,后来烧柴油,现在使用新能源;以前只有几十名员工,如今有几万名……在50多岁的老公交人何伟仁看来,自己开公交车28年的经历也是深圳公交的变迁史。何伟仁的命运,也因深圳改革开放的历程而改变。“开着公交车,实现深圳梦。”这是何伟仁对自己28年公交生涯的总结。
开过各式各样的公交车
1980年,何伟仁成为一名公交大巴司机,那时深圳只有1班由侨社开往东门汽车站的公交大巴。一直到1985年10月何伟仁进入深圳市公共汽车公司(深圳巴士集团前身)时,也只有两条公交线路。
“那会儿的公交车叫‘单卡’,烧汽油,马力小,开起来整个车都在响。到1985年就有了9米长的大客车,烧柴油的。但那会儿的车是前置式机头车,还得用手摇点火启动。”
随后,深圳人流量越来越大,公交车成了主要交通工具。“每次中午只能花5分钟站在路边,匆匆吃完午饭立刻发车。每趟车都挤满了人。”
1990年到1995年,何伟仁开上了“通道车”,整车长达18米,一次能载200多人。到那时公交线路也到了30多条。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1996~1998年间,深圳从英国引进了一批双层巴士。“编号是23路,挺引人注目的,从深南东路走到世界之窗。好多人还专门过来坐。”到2000年以后,他逐步开上了新能源车。
“各式各样的公交车我全开过。”何伟仁见证了深圳公交的发展历程,颇为自豪。“1997年深圳公交首创无人售票制度时,曾引起轩然大波。当时很多人有意见,没有售票员,公交怎么运作呢?但后来事实证明一样推行得很好。”如今的IC卡也是在深圳公交率先使用。
公交车上收获爱情与家庭
作为一名老公交人,何伟仁开公交也没耽误收获爱情——他妻子就是曾经和他搭档过的售票员。
“那时司机和乘务员都是二十多岁的小青年。我们是1988年认识的,我开13路公交车,她在车上售票。小姑娘挺热心的,慢慢我们就熟悉起来了。两人经常在下班之后去宵夜,去工人文化宫溜冰,去爬梧桐山。”就这样,两人1990年走进了婚姻的殿堂。1993年还有了个可爱的女儿。
因是同一企业的双职工,1992年他们分到了一套房子。“刚结婚那会儿,还比较艰苦,猪肉1块钱1斤,我的工资才90元。有了孩子之后,老婆上午班,我下午班,轮流照顾。到1995年以后,工资涨到了2000多元钱1个月。进入21世纪,工资就破5000了,很知足。现在女儿也长大了,做了医生,不用我们操太多心。”
28年跑了近100万公里
在28年的时间里,他驾驶公交车里程将近100万公里,没有一次违章,没有出过一起事故,从没被投诉。
长年累月跑头班车,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赶到线路,擦车、打扫、检查,第一个把车开到出站口,第一个招呼等车的乘客,准点投入线路运营……这是他28年来生活的写照。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,他载着30多名乘客到了火车站附近,整条路都被台风带来的积水淹没了,车子停在水中,离站台几十米无法靠站。车上的乘客焦急万分,其中一部分急着赶往香港上班。此时何伟仁跳入齐裤腰的水中,先背老人、小孩,再提行李。平时细心观察过道路,心中有数的他顺利绕过了一个个暗藏风险的漩涡,把乘客全部送到了安全地带。
何伟仁以优质的服务、精湛的驾驶技术被评为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“深圳交通建设者杰出代表”、深圳市“优秀驾驶员”。今年还获得深圳市“五一劳动奖章”。28年里,公交车仿佛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,也成了他实现自己“深圳梦”的伙伴。
(原标题:大巴越来越先进 日子越过越红火)